“江苏传统村落工作营”在兴化沙沟举办——让乡土公建和宅居更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传统文化烙印

2024-08-30 15:18:40    来源:江苏采编中心    

一道道砖“梁”,在瓦刀与砖块的碰撞声中拉长、增高……8月28日上午,在兴化市沙沟镇仲寨北村村民公园的一方地块上,状如半条“舟”形的“石韵地坛香”小品诞生。小品由船外邦、四道“梁”构成。

小品取崔垛新村地域特色产业“薯”作为设计基始,从地之根“红薯”、到石之护“石敢当”,至学之魂“杏坛讲学”,通过融合展台、乡土座椅和场域空间的乡土砖构地景营造,让原乡人、归乡人和新乡人都能深入地了解和体验现代化语境下沙沟镇崔垛新村的精气神。小品由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带队导师、参营学生,和兴化本土乡村建设工匠共同完成。

扬州大学工作营团队8月26日下午入场,是第一个入场营建的团队。随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团队、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团队等8个高校工作营团队都陆续入场开展实景营建。

拱圆映和、渔歌迎仙、“水”映金辉、凤飞鱼跃,一个个小品正在崛起。共9个作品都将在8月30日前竣工布展。

“横要平竖要直,灰缝要饱满”,现场砌筑的有稚气未脱的大学生、手掌生满茧花的乡村建设工匠,他们按照先前实地调研设计形成的作品图纸精心砌筑着。

参加实景营建的9个团队,分别来自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团队、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常州工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三江学院建筑学院、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建八局第三建设有限公司设计研究院。每个团队由9至12名队员组成,由带队导师、参营学生组成。兴化市住建局遴选出9名乡村建设工匠参与营建、交流切磋。

“那红砖一点“红”的青砖“鱼”真形象”,观看砌筑的仲寨北村村民、水产养殖农场主仲维玉禁不住称赞。该作品为“凤飞鱼跃”,位于公园一处游路两侧,分布着5条“S”鱼、河及拱桥。设计融合了仲寨北村凤凰桥的历史传说与沙沟渔业的技艺精髓,以凤凰古桥、仲由像、入村牌坊和拱桥四点交汇的中心区域,作为本设计的原点,通过层叠式的曲线砖墙的交织砌筑,将鱼跃水面、凤舞云端的美丽姿态,定格于空间之中。寓意仲寨北村的未来,如凤翱翔,如鱼得水。该作品由中国矿业大学与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团队设计营建。

在现场看到,9部作品构筑物等非图纸化的展览呈现与表达,都契合沙沟传统建筑工艺、体现了沙沟及里下河地区的文化风情,与公园规划十分匹配。“这些作品,是不可多得的艺术之作,增添了公园的人文魅力。”仲寨北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周鑫由衷感叹。

“砌筑充分呈现集中连片视角下兴化沙沟地域传统乡土建造工艺的多样化和在地性,并诠释展现承载其中的乡风民俗和非遗文化,又引领了地域传统乡土建造的发展。”省乡村规划建设研究会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专委会主任委员龚恺说。

“这与前阶段的调查工作具有一定关联性,可以说前期学术调查研究是在地设计的有力支撑。”工作营承办方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总规划师段威表示,6月21日,工作营工作启动。7月,各个参赛团队分别来到沙沟镇和千垛镇的乡村开展传统建筑工艺及人居环境的走访调查。

据介绍,“江苏传统村落工作营”由江苏省乡村规划建设研究会乡村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专业委员会、江苏省乡村振兴研究会乡村规划与建设专业委员会主办,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等省内9所大学参与,在兴化市沙沟镇开展在地设计及现场建造。工作营分乡土调查、中期答辩、终期展览三个阶段。

本次江苏传统村落工作营延续调查先行的传统,以兴化市沙沟镇作为基始,关注集中连片视角下沙沟地域传统村落建造过程中的乡土材料和建造工艺,重构乡土材料、建造工艺、传统场所空间和非遗传承民俗活动之间的维系,通过与沙沟镇仲寨北村村民和本土工匠、非遗传承人等多方协作共同建造,以乡土建造装置和展览活动交流,并对江苏地区未来乡村的营建施策助力,使可持续的乡土演进成为可能。

8月30日,工作营举行终期研讨交流会和实验展览,评出优秀调查奖、优秀设计奖、优秀建造奖各3个,由大众评委投票选出“最受欢迎作品奖”3个。“工作营既使建筑专业院校师生获得乡土建筑工艺的体验,又学习了乡村工匠的精湛匠艺,对丰富高校教学很有裨益。”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带队导师张建新说,新时代的设计师们更应当关注地域传统建造工艺,除了顺应、延续和传承之外,更应当尝试传统与创新、本土与外来、乡土性与现代性相互融合,使得当代语境下乡土建造工艺得以传承、文化建构迭代成为可能。

“借助本次工作营专家研讨、9 个团队学术调研、本土乡村建设工匠共同参与乡土营建,走出了一条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发展路径。”兴化市住建局局长陈建中表示,兴化将充分利用好“万师下乡,万村和美”的平台,服务好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到镇村一线调查研究,开展在地设计,为我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探索驻村设计的典范,使得乡村建筑更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传统文化烙印。

(金荣安 姜洪义 顾日升)

[编辑:MR ZHAO]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版权声明|免责声明|加盟合作|招聘英才|联系我们|人员查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吴家场路1号院邮编:100000电话:010-50989088邮箱:zgsxldjckw@163.com

出版物许可证编号:新出发 京零字 第 海240155号

Copyright © zgsxldjc.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20240469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