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北第一镇(纪实)

2024-06-12 11:59:11    来源:江苏采编中心    

本刊、网 张洪秀

作者 杨中宇


过哈尔滨往北60公里202国道沿线上,有座二三百年历史的塞北老镇——兰西县小榆树,后来叫榆林镇。

提起小榆树,名气可大了。人们都说,先有小榆树,后有双庙子(兰西县);有小榆树的时候,哈尔滨还是个晒网场。


翻开厚重的中国近代历史,小榆树的明星之位便座落其中。乾隆年间(公元1718年),南方连年发生蝗灾、旱灾和涝灾,民不聊生,那里的百姓托家带口分分闯向关东。

据说,这日太阳偏西时分,一伙沿途乞讨的流浪人,过了江径直向北奔来。茫茫苍苍北大荒,根本见不到哪里有村屯人家,有人问道:“今晚到那儿扎营啊?”领头的抬手随意指着远处隐隐约约一棵树说:“就那棵小榆树吧。”

这里的确有棵小榆树,长得并不挺拔,也不够出色,却越长越高大,子孙也越来越多。小榆树遍地都是,越来越有名。自此,这里便有了山东、山西来跑马占荒的闯关者,最初只有李家、景家、吴家、陈家和常家,多是八旗人。

贯穿小榆树南北的交通,也是一条老道。史书记载,早在一千年前,小榆树已在东北大地上有了人烟,正是流人时期的一处重要驿站。金朝攻打北宋时期,小榆树就是一条官兵押运粮草的交通要道。从小四方台运往江北大四方台的军用粮草物资,总是在小榆树歇脚打尖。

小榆树小镇出名,源于那棵不同寻常的神树。这里刚开始有人家的时候,夏天一日中午,山东来的李大先生家女人,在水缸里发现一棵小榆树的水影,真真切切,墨画一般,心生奇怪。结果在一片北面路东侧荒地格子里,竟然寻到了这棵形貌完全相同的小榆树,就在现今榆林镇东北角的烟站原址附近。

此后,小榆树的大名便叫开了。开始只有本地人和几个垦荒者,四五十年后,才有一些从军队退下来的南方当兵的,再加上部分移民,开始立起了这个屯子。

早年,老远就能看见这棵孤独而怪异的小榆树。在一些老人的记忆中,它就是那么粗壮高大,足有六七米高,旁枝侧蔓伸出有十米多长,尤如一条条飞龙腾空。夏秋季节,茂密的树冠,就象个巨伞遮风避雨,成为鸟雀聚集、栖息的好去处。明媚的春天,三三两两喜鹊远方飞来,站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人们一伸手就可搬到枝杈,小孩子常搭在上面嘻闹着打秋千。大户李家将树周围垒起一米多高20平方米土墙保护起来。后来,这棵树长得三个男人搂抱都合不过来。

同治初期(1861年),随着关里移民北上的大趋势,先期来的做生意日子渐渐得过了,便联通老家亲戚朋友都过来,于是小榆树晋商之风兴通起来。300多米街面上,商铺很快就发展到五六十家。商者吆喝声、行人吵闹声、交易讨价声、孩童嘻戏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一派红火繁盛的喜人景象。

据《兰西县志》记载,光绪三十年(1904年)前后,黑龙江土味膏沃,移屯设庄,北大荒渐渐有了村屯,小榆树成为商业枢纽越发繁盛起来。自齐齐哈尔(过去叫:卜奎)出发,到林甸、太康、上家,再到陈家岗、小六面井、后甸子,便进入重要的哈北驿站——小榆树。北面来的卖粮上货的车马,往往经小榆树去千里外的辽宁营口,常停下来在此歇脚打尖。也有把车马扔在这上对青山坐火车继续南下,小榆树成了他们最可靠的后方基地。

小榆树自东向西大街,我们可细数几家。有齐克勤的天德合杂货铺、赵宝贵的兴发米店、候奎武的复元成油房,以及葛家肉床子、朱万山皮匠铺、候家铁匠炉、信小二肉铺。还有张志清开的磨房、赵景洋的成衣铺、周庆恩糖房、王家和那家的扎采铺等。这当中还有出黑先生——黄四先生和杜十五爷。小榆树街面上众商林立,五彩纷呈,商客云集,一步一幌,一步一方灿烂星空。土豆、大葱、高梁米、小米、大豆、米醋、坞拉草等,成为本地颇受青睐的知名特产。

后来松北这里人烟日旺,山西人都会做买卖,通晓买卖经,便有挑挑卖杂粮的,也有推车售日杂的,还有专卖糖果的、摆小摊的,也有跑山行收皮子的。而当地大户只会种地,看到这些外地人经商很挣钱,便肯出钱做东也支起店铺,请他们当掌柜的,合股经营,年末算帐分红,都有不小的收入。这些外地人多是单身汉,特能吃苦,三年才回家一趟。没过几年,他们把家都迁过来,也有的在此娶妻生子,都扎下了根,那时,经商的山西人已有60多户。有个叫彦居义的爽快男人,俗名叫彦小鬼,特机灵会做生意。给天德合当伙计十几年,常在掌柜的身边端茶倒水,后期他竟然开起了铁匠炉,出人意料地发了大财。60多户山西人构成了商业强势阵容,都有了比较不错的丰厚家产。小榆树这地方乃风水宝地,成全了他们的财富家业;也有人说,小榆树人头脑聪慧灵敏,开辟了一方致富之道。不管怎么说,那棵小榆树真是棵神奇的摇钱树,年年岁岁财运八面,活润了松北这方寒地黑土。


早年小榆树商家大户,少说也得有几十个。东南大房身有个大户老徐家,800多垧地。烧酒远近闻名,那是用高粮加粬子酿造的仙酒,这是前烧锅;还有个连家后烧锅,他也是山西人,酿的酒格外好喝;张志清同炬东粮店,是小榆树最早最有名的米面买卖。张志清擅长经营,经常跑外。妻子国高毕业,聪明伶俐,善理财经,生意越做越大,伙计就有十来个。他家曾被绑了一把票,后来用钱抽了回来,有惊无险。他的儿子接手之后,财运大发,特别讲究仁慈义气,实在救济了不少贫苦平民,颇受大家的敬重和信赖;还有天德合王小三,十八岁就开始做买卖,开的药铺、杂货铺、油房名气也很大,家产几十万元,相当土改后的集体供销社一样。柜台上琳琅满目,品种较全,人来车往,财源茂盛,红透了小榆树半截街。

福春厚木匠铺,掌柜的姓李。个头并不高,身板结实,穿戴很随便,头脑特别灵活,拨弄算盘那是相当麻利,小帐来得快。他一副慈善面目,见人有说有笑,好交好为,有能力也很有实力。他手下有好几伙商队,个个叫得响。最出名的木匠叫张志金,打柜箱、棺材,也建筑房舍。50年代,大徒弟曾被选去北京参加人民大会堂建设,在当地一时被传为佳话。李掌柜还有个地道的造厨班子,谁家有红白喜事,招之即来,极为方便,还出租桌椅碗筷、锅碗瓢盆。他创办的秧歌队那是个真火,打闪头的两个,一个彪悍英俊,名叫刘洪玉;另一个身材娇小,男扮女妆,名叫崔井匠。队员都是木匠铺伙计,花枝招展,各角齐全。过年前后,秧歌队敲锣打鼓一出来,就被大人孩子们团团围上,在街上扭起来,还到十里八村去拜年,喜庆的心情感染着每个人,也传递着小榆树人对新生活的热切追求和自豪。

平日里,小榆树集市上就人流不断。赶上春节、春耕、谷雨等集日和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庙会,人山人海,熙熙攘攘,人头撺动。吆喝声不断,买卖异常火爆,一派兴旺发达。一般都挂两三个幌,买卖大的挂出四个红布幌。晚上在庙头广场唱野台子戏,也有唱蹦子二人转的,还有常伟国唱的皮影戏。一场挨一场,一拨接一拨,男女老少,磨肩擦踵,孩子们欢呼跳跃,一片欢乐吉祥,好不热闹。

老人常说:“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小年就杀猪。”每逢过大年是集市上最热闹最繁荣的日子,人们都忙得不可开交。一进小年,有钱人家就早早打回年纸,里面有过年用的米面、酒肉、日杂、鞭炮,还有女人和孩子喜爱的小花布、大糖块等,东家往往给伙计也都把年纸一车带回来。宰鸡杀猪,磨面打米;煎炒烹炸,招财进宝;快乐的场景一浪高过一浪。大人忙里忙外备年货,小孩子数着日子盼年等年。欢乐的情绪终于达到了最高峰,人们的脸上都洋溢着诸多的满足和希望。过年除夕到十五,南北街商家搭起鞭架子,对着比赛燃放鞭炮。家家户户张灯结彩,锣鼓喧天,笑逐颜开。女人一改往日的褴祿素淡,就象一朵朵迎春花,姚窕多姿,竟相缩绽放着她们的美丽。江北小镇,喧闹不止,完全沉浸在节日浓重热烈的喜悦中。

小榆树初期,这里的筋饼就很有名了,过路的人都要饱饱吃上一顿。当时,做筋饼大的店铺有三家,有冯德里馆子,山西人掌灶,做一些土特产品颇有品位。当然,最出名还数闫七筋饼,掌柜的叫李长贵,主灶的是闫广喜,烙的筋饼有农家盖连子那么大,都一个尺寸,厚薄相当,分毫不差。喊堂的一响,马上烧酒斟满,大锅添柴,叫勺上菜。筋饼卷上驴马烂、肘子肉或者猪头肉。小榆树的猪肉纯正味美,几瓣大蒜,对上清汤,吃上那是满口香啊!朝庭派往卜奎骑马办事的钦差大臣,风尘仆仆路过小榆树,也要特意尝尝这儿的筋饼,一路上不住地夸赞。回来还要好好吃一顿,打包带回京城朝庭皇上,还给慈禧太后及大臣们品尝过呢。于是,榆树筋饼越来越火,红遍大江南北神州各地了。

早些年,北大荒一到数九严冬零下40多度,大西北透骨的寒风如刀子猛刮人脸,一迈出门就挂一脸白霜,滴水成冰啊!而商贸者赶着大铁车走一阵子就得往车轴处刷油,顶着逼人的冒烟大雪,常常披星戴月在冰天雪地中赶路。一旦遇上大雪封道,漫山遍野白茫茫,大团的雪花犹如一群群野兽喧嚣着扑面而来,几百上千里地跑一趟,寸步难行,实在不容易啊!

那个年代,出门人都穿着厚厚的大棉袄,外面还要穿件羊皮袄,戴着狗皮或貉壳帽子、皮手焖子和狐狸皮翻毛套袖,脸上还特意戴羊毛脖套,把脸捂得严严实实,只露两只眼睛,脚穿楦乌草的牛皮靰鞡。出车这一路上,老板子在车上坐一会,就得下来抱着车辕跑一阵子,实在受不了那个冻啊!脸和手脚被冻伤是常有的事。

赫赫有名的王大晃大车店,就座落在现今哈黑公路这条古道的西侧,常接待这些远道来客。车店的主人名叫王冠英,穿着绸缎唐装棉袄,大套袖,头戴青毡帽,脚穿自家做的青趟绒棉鞋。人长得高大墩实,嗓门儿高,说话办事敞亮。他喝酒一气能喝五大碗,聊起天儿来那可真是有根有襻,有滋有味,大店里住一夜下趟还想来。他家拥有70多垧地,二十来间房子,还有两溜马圈,院里能放几十台车,打杂的就有五六个。睡的都是南北火炕,烧的是豆饼、麻箍和木头柈子。此外,还有陈七爷、张庆源开的大车店,生意都比较好。而小榆树街上美食更是出了大名,都有猪肉炖粉条,当然少不了筋饼,这自然成了小榆树和招牌。大车店里还有说书馆,住店及周围来客晚上都来听书看戏。由此可见,小榆树经商挣大钱也是有久远的历史渊源的啊!

民国初年(1913年),物产丰富的小榆树,且置商道。后烧锅连家发的商票,在集市上广泛流通,生意四通八达,富裕人家分分崛起。这么个弹丸之地,几年功夫,商号就有100多家。兴顺裕、复元成、长发德、增寿堂、同义成,还有福兴泰、双发合、永和义、万庆德等等。家家生意兴隆,个个财路亨通,比着发,对着赛,争先恐后。小榆树酱油、粉条、猪肉、大葱、小烧、芝麻糠等一批土特产,那时就相当有名了。交易范围辐射到百里之外,南到呼兰区乐业和对青山,北到乔家烧锅,以及双庙子兰西,东至河东塘里泡和万宝屯,西至肇东昌武,以及肇源一带。真正成了哈北第一繁华商贸重镇,人居已发展到400多户。当年,山西人就有180户。由于晋商繁衍与影响,本地许多人也学会了做生意。米市、鱼市、肉市、熟食市、家禽市、牲畜市等,林林总总,花样繁多,十分齐全。那鱼市就特别热闹,有鲫鱼、鲤鱼、鳊花、闹花等等,被誉为呼兰河畔的鱼米之乡。

那个时候,小榆树有钱的人多起来,生活上宽裕了。原先的土平房,都变成了青砖瓦房,家当也都齐全了很多,大人孩子出去穿衣戴帽都很像样了。小榆树成为东北时尚富贵的金色商埠,呈现出清明上河图一样的繁华美景。据说,1947年,有位少爷姜洪彬从哈尔滨亲属那儿弄回来一台南京嘎司汽轮机车,烧木头瓣子,常拉着人过桥去江南,到松江省省会大街上悠闲地逛一圈,也算是小榆树那年头一种前卫风光吧。


小榆树所以发展那么快,原因也很简单。这里商人个个通晓生意经,又恪守信用。赶上手头紧,平日取货不必付钱,送肉、送面、送米、送酒,送货到门,时常不要现钱。小麦下来,或五月节,逢年过节保准结算,从不赖帐,热情好客拉主道。精打细算,生财有道,赚良心钱,德誉四海,这是小榆树至今遵守的从商准则。一方地域风情,一条黄金古道,铸就了小榆树人敞亮豪放的人格秉性,铺开了北方商贸驿站宽广的营销商道,也创建了许多新生代林海般的辉煌人生。

万般皆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一个平平江北小镇,竟出了省级领导周文华、著名作家吴宝三、国民党付作义军副司令徐长希、朝阳军区司令员郭学谦、天津独立团团长米德福、省检察长李兴昌、著名作家吴宝三等一批名人,为小榆树凭添了神秘而美丽的底蕴色彩。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民国时期,小榆树众商家筹集不少善款,建成了气势恢弘的关岳庙和娘娘庙,占地500平方米。殿宇青砖丽瓦,雕龙画柱,威严宏伟,庄重气派。供奉的有义德真君武财神关云长,还有岳飞大将;娘娘庙内供奉着王母娘娘、女娃娘娘等。诸多神像栩栩如生,仙气萦绕。庙内有一尊大铜钟,重2吨多,高1.3米,是小榆树街众商佃人筹款由呼兰府金火匠万发福铸造。当时庙内有道士十几个,每年的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庙会。小榆树周围几十里信众都来烧香祭祀,相当规范而热闹。

民国14年(1925年),小榆树有了学校,把最出名的满清落佩举人李秀石请出来任教,开办学校,就在现今榆林小学的位置。社会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时期,这里的商坊更快一批一批地发展起来。当时私人诊所已有五六家,东头有姜永贵、徐子肖老中医,西诊所有付景茹、王洪葵。药铺就也有四五家,有同心久药铺、天德合药铺和义昌信药铺等。1957年后,他们被合并为榆林镇卫生院。

斗转星移,岁月蹉跎。小榆树确实走过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繁盛时期,留下了一曲响彻北国的辉煌历史。民国27年(1938年)起,商贩的岢捐杂税多起来,有几家商户倒闭了。伪满时期,日本人大搞奴化教育,对小榆树横征暴敛,抓劳工,打板子,欺压百姓。1955年,社会主义改造,商铺统统划给供销社。令人可惜的是,文革期间这里的许多文化古迹荡然无存。

1979年春,神奇的榆树根部,竟然生长出几棵葱郁的小榆树。榆林镇周边人家的房前屋后,都长起一排排高大挺拔的榆树。也是由于这里水土特适合榆树的生长,榆树林子日益增多而繁盛,所以取名为榆林镇。


责任编辑:卢丽芳


[编辑:MR ZHAO]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版权声明|免责声明|加盟合作|招聘英才|联系我们|人员查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吴家场路1号院邮编:100000电话:010-50989088邮箱:zgsxldjckw@163.com

出版物许可证编号:新出发 京零字 第 海240155号

Copyright © zgsxldjc.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20240469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