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首提“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有何深意?

2024-08-21 10:21:22    来源:本刊、网 采编    

2024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提出了“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要求“使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提质扩容的过程”,为我们走好新时代就业之路指明了方向,擘画了蓝图。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日前,人民论坛网推出《“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这个现象如何化解?》一文,引起广泛关注讨论。当前,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也存在结构性就业矛盾。新时代新征程,如何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一起关注。

图片

图片

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的内涵

就业友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经济和社会多维度、各领域的发展要有助于增加就业岗位的供给,为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其二,经济和社会多维度、各领域的发展要有助于提升劳动者的就业质量,有助于增强广大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是党和政府落实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对就业优先政策提出的新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文件表明,就业优先政策强调的是“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将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将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下限,健全财政、货币、就业等政策协同和传导落实机制,强化就业影响评估,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扩大良性互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是增加就业岗位、降低失业率、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基础。构建就业友好型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提升经济发展的就业带动力,实现就业的扩容提质。

发展不只是经济发展,而是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其中既包括经济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也涉及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以及社会制度、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机制的进步。构建就业友好型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发展方式,是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基本保障。以社会发展为例,稳定的社会秩序、非歧视性社会氛围、年龄性别和族群友好型社会的建设等,都对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起着基础性的保障作用。以文化发展为例,倡导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营造杜绝“躺平”、人人奋进向上的文化氛围,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等,对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潜在作用。

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不仅涉及宏观层面“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还涉及中微观层面具体的经济社会事务领域的发展。中微观层面多层次、多领域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的构建是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必要支撑。以城市建设和发展为例,城市发展对外来人口的接纳度和包容性,城市发展是否有利于青年成家立业,城市开发建设是否为不同人群提供了创业就业机会等,所涉及的即为中微观层面具体事务领域的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的构建。以教育发展为例,有效提升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供给质量、优化人力资源供给结构,则是构建就业友好型教育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

发展不仅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多个维度,而且涉及诸多具体的事务领域,这就决定了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不仅是一项系统工程,而且要在就业优先战略中具有统领作用。实际上,无论是强化经济发展的就业导向,还是优化人力资源供给,抑或是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政策、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等,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构建就业友好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发展方式的重要构成部分。

图片

重要意义

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是党和政府落实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新定位、新使命的内在新要求。具体而言,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

其一,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党和国家的全部理论和实践。这一思想的要义主要包括:在发展目的上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在发展主体上坚持一切依靠人民、在发展方法上坚持一切从问题出发、在发展效果上坚持一切由人民检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在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新发展理念之“共享”强调的是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然要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具体体现,也是减小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的必要之举。

其二,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这是宝贵的资源禀赋;同时,在相当长时期内,就业将始终是个压力,如果不解决好就业问题,现代化无从谈起。”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实现就业的扩容提质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之必然要求。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为劳动者提供更加充分、更加高质的就业机会,不仅有助于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而且有助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提升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驱动、离不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而创新驱动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则离不开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和高效利用。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有助于充分发挥人力资源要素的优势,促进劳动力与资本、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有效匹配,进而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其三,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是经济社会良性运行的基础,是保持社会大局稳定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统筹发展和安全是贯穿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鲜明红线,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发展要同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有恒业,方能有恒心。一个人有了就业,就容易安定;一个家庭有一人就业,就增加一分稳定的力量。”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不仅可以通过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增强安全保障,还可以通过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化解社会风险、提升安全保障。

其四,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是化解就业总量压力、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战略举措,是对就业优先政策提出的新要求。随着就业优先政策的不断强化和落实,当前我国就业形势总体平稳,且表现出逐步改善的态势,然而总量性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依然是未来一段时间就业工作面临的挑战。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是对就业优先政策提出的新要求,其目的在于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断增强广大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图片

构建路径

就人力资源需求侧而言,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扩大就业容量、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是根本。

其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确保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是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基础,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应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大力度支持和鼓励创新创业,优化市场机制、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向好。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应着重提升社会预期,提振经济发展信心,特别是提振具有强大就业吸纳能力的民营经济的发展信心。

其二,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有利于就业扩容提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未来产业的布局建设等,完善有利于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其三,加大力度支持和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稳定和扩大就业容量。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强化“三个没有变”,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持续优化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充分激发民营经济的生机活力。在稳经济、保市场主体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特别是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在吸纳就业中的主力支撑作用。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壮大实体经济,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

其四,进一步强化公共投资与重大项目对就业的促进效应。以就业评估强化公共投资与重大项目的就业导向,既要充分发挥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通过推动产业发展、激活社会投资等提振经济的方式而体现出来的间接就业效应,更要发挥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在项目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对就业的直接吸纳作用;既要发挥公共投资与重大项目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带来的就业规模扩大的总量效应,也要发挥公共投资与重大项目对就业结构优化和就业质量提升的积极影响。

其五,强化财政、货币、投资、消费、产业、区域等政策与就业政策的协调联动、同向发力。

其六,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和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新期待,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开发新的就业增长点,积极挖掘、培育新的职业序列。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发展和运用带来的就业创造效应。在补齐权益保障短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在吸纳就业中的积极作用。

就人力资源的供给侧而言,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是关键。

其一,建立并强化人才培养反馈机制,优化中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针对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青年群体就业压力问题,应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中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优化课程体系与知识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针对文凭通胀以及与之相关的人力资源供需失配问题,应及时优化和调整人才培养的学历层次及其构成。

其二,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正确就业观。加强宣传教育,特别是加强对青年群体的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正确就业观,以择业新观念打开就业新天地。

其三,强化存量劳动力的技能提升和“再技能化”。为避免经济转型升级、技术更新迭代等带来的技术性失业,应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强化对存量劳动的技能提升。为适应劳动力市场技能需求的变化,有效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和运用带来的就业创造效应,应支持、鼓励存量劳动力不断进行“再技能化”。

其四,强化新增劳动力的素质培育。通过提升劳动者的素质,推动人口规模红利向人口素质红利转变,以应对未来一段时间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引导新增劳动力特别是青年群体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应对信息技术发展和运用可能带来的就业冲击。

其五,发挥产业政策和新经济形态对人力资源供给的引领作用。产业政策的制定应涵盖相应的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供给策略,以产业发展规划引导新增劳动力的培养和存量劳动力的技能提升;积极主动地发挥数字经济对人力资源供给的引领作用。

就人力资源的供需对接而言,应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非营利部门做补充的多方主体共同发力机制为基础。

其一,加强对人力资源供需关系及其变化趋势的科学研判。结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以及中国人口发展变化特征,前瞻性地对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关系及其变化趋势作出研判,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为优化人力资源的供给与培育提供决策依据。

其二,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平等竞争、规范有序、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持续扩大人力资源行业规模、增强其服务能力,更好发挥人力资源行业服务就业、服务人才、服务发展的积极作用。

其三,强化政府的兜底责任,优化就业公共服务。深化就业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就业公共服务制度,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兜牢民生底线意识,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政策,加强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帮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劳动法律法规,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其四,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发挥多方主体的作用。在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作用的同时,还应将就业促进工作纳入到基层社会治理当中,充分发挥包括非营利部门在内的多方主体在就业促进和民生保障中的作用。

其五,优化劳动力市场结构、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完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着力破解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区域、行业部门和体制内外的分割现象,消除户籍、性别、年龄、学历、院校等就业歧视现象,促进劳动力要素自由、合理、有序流动,完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提升人力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公平性。

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离不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从相对宏观的层面来看,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离不开党和政府、市场、社会三类主体的互动关系及其共同作用。从中微观层面来看,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离不开政府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就政府治理而言,首先应树立“大就业观”,强化执政为民的理念和就业优先的战略意识。其次,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应成为各级党群组织和政府职能部门的共同责任。其三,打破“条条”“块块”以及“条块”间的分割,优化政府治理体系,发挥不同部门政策的协同效用。

来源:人民论坛

[编辑:MR ZHAO]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版权声明|免责声明|加盟合作|招聘英才|联系我们|人员查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吴家场路1号院邮编:100000电话:010-50989088邮箱:zgsxldjckw@163.com

出版物许可证编号:新出发 京零字 第 海240155号

Copyright © zgsxldjc.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2024046985号